当前位置:首页 > 丹道辑要 > 正文内容

道乡集 选注(邱陵)

wewee2个月前 (03-18)丹道辑要96

编者按:《道乡集》为崂山逸叟史从龙撰,乃其将训迪门人之语集而成帙,于民国初年刻印问世。此书以寻常平实语言,深入细致地介绍道教传统养生功法,其中不少真知灼 见,不似其它丹书诸多设喻,矜奇好怪,难以卒读。但此书 上下多不连厲,杂乱无章,兹撖拾其精华,削去其疵累,保 持原文,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于学者阅读研究。

―、静动循环互用

【原文】夫道原无甚么,不过动静二字,其实只 一静字。静时固静,动时亦静也。如北极坐镇中央, 众星环拱,动者固动,静者仍自静耳。近年来所不 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直不能守此一静,而听其 自动。经云:”静为动之基。”盖以动自静里生出,不 静不动也。动非常动,有时仍归于静。动静静动, 循环不已,如二气往来天地之间,自成造化。

夫动静知宗袓,无事更寻谁。此中妙义,颇能识乎?然静乃动之基,不静不能动也。不静而动, 便非真动。因其水源不漬,不足以结丹,故动亦不用。必也虛极静笃时忽然一动,方是真动也。要识 动静原是一物,静时为体,动时为用,无有体安有 用也。是以静以待动,正玄关辟发时也。乘此辟机, 凝神于内,动气亦自返回本根,与神合成一体,方 为着落也。不从动中认其宗袓,静时无声无色,何 以辨别?动既静中得来,乃知动是宗祖,静亦宗祖 也。何谓宗祖?因此动乃生人生物之本根,故云。 然而动时固知宗祖所在,而静时一片真空,虽欲强 动亦不可也。无事更寻谁,乃对有事而言。动时凝 神于气根,乃有事也。然而有事几同无事,设惑于 有事,妄自搬运,反碍活泼之机,非淸静无为之大 道也。有事若行无事,无事但观其妙,更有何物之可寻哉!此二句包括天机,慎勿轻视。总而言之, 动时可觅宗袓,静时无物可寻,但守其静,以待再 动可也。动则观窍,静则观妙,金丹之全旨备矣!

禅乃无可言者,以其无形无色,无声无臭,只空 空洞洞一太虚之境界,故不易形诸笔墨。及静极生 动,又曰机矣。今之佛徒只信习禅,不信有机,是 以流入顽空,仍不免生老病死之患。然禅机二字, 有密切关系,禅定机来,机息禅静。《道德经》谓有 无相生,丹经谓动静互用。自初功以至结果,总是 二字往来为用,无他道也。

【注释】此段可作为本书概论,盖气功总是动静二字循环互用。老子《道德经》十六章说:”致极虚,守静茑。万物 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即说明静极 生动,动极复静的循环往复規律。万物蓬勃生长抑是动,返 回本根就是静。
 

二、入手功夫

【原文】初坐时放下身心,大静一场,即以二目 守两眉之间。未视眉间时,先须两目视鼻端,如木 匠之标线,总要不偏不倚,而后返照两眉中间。俟 眉间稍热,即用意从眉间运两道金光,上至绝顶, 由绝顶双分左右,从耳后绕至喉间,下重楼,入气 穴。此穴在脐下一寸三分。目照于斯,神凝于斯, 古所谓心目所在者是也。当此时须一念不起,万虑 俱寂,心目不离这个,行住莫忘此间,不沾不脱, 始能入妙,不即不离,方克合中。静至于极,自有 动机。此机虽动,我仍主静。我主于静,彼必愈动。 彼愈动而我愈静。此即初步功夫,积累动气之要诀。 壮者不过三、四日,弱者不过八、九日,老者不过 二、三十曰,自有真种发现、药产妙景。当此时, 耳后风生,光透帘帏,皆药产景也。一见药产景至,

即当以神运息,返此气于气穴,而后起火炼之。火 起于何时?药入炉之后。火起于何处?虛危穴之间,由此缓缓上行。明堂者,即两眉之间。乃下手时收念之处。此 穷乃后三关之门户。坐时二目先守此窍,少时念止, 即可由门户而入,轻轻下沉海底。二目既至,神已 随之,片时不起妄念,自然心定息调。由此时时刻 刻不离,用文火以守,用武火以炼,一到药产,自 能神知。经云”气满任督自开”,良不诬也。

【注释】气穴即指下丹田。虚危穴、海底均指会阴穴。

【原文】何为武火?绵绵不断,息息归根。何为文火?若守若存,勿忘勿助。非文火柬煦则药不生。非武火锻炼则精不化。文武应时而用,真造化自见。当文, 武不得。当武,文不得。毫厘差错不成丹,信不诬也。 总而言之,此中只有二候:气动一候;累气产真种一候。调药是最初一步。

药不调则真种不生,是以佛 经有和合凝集决定成就之句。和合者合神气二者为 ―。但神栖于心,气寓于肾,不能自相和合,非必 神入气穴,始能神气相抱而为一,而后始有真种发 生,即如夫妇交媾,男精女血,结成胎基,同此一理。自真种发生而言,其间无限的景象,恍恍惚惚,外肾勃然而举,此即采药皈炉之时也。当此时以神宰之,使不 外驰,以息摄之,使皈炉内。宰是以神探气动处,坐镇丹田,不昏沉,不散乱,主宰其间,炁自转而相侬。摄是用呼气之法。
何请呼气之法?
稍 用意于呼,吸仅隨之而已。当此时呼吸绵绵,以用意于呼,元炁即随呼气转入穴内,此即摄之之法, 亦曰武火。如觉炁已皈炉,即当停止武火。
何谓停止武火?
即停止呼气耳。此时正当沐浴,不照而照, 不守而守,以文火慢慢养之,亦曰封炉。达摩谓二候采牟尼者是也。少焉,又有动机,此即子时行阳 火之时,当此时真意仍坐守丹田,分意于阳火,神 行则气行,气住则神住,行住相依,始得其妙。要知目光视下田,心亦随之到下田,能朗彻其 光使不昏沉,静坐不过半点钟,丹田自生暖气。要 知此暖气即是春信。少时忽然一动,心中一觉,此 正玄关开辟时也。乘其时凝神于气机动处,自觉恍 恍惚惚,似醉如痴。真气动时不以觉应之,即为当 面错过。遂动遂以觉应,方为感而遂通。能以觉合 动,动觉融化一处,即是水火既济,金木交并。动 而后静,有归于无,必待再动而后凝合之。凝之既久,精神备足,不第智慧丛生,而一切旧疾恍然若 失,浑身舒畅,不可以言语形容,莫是三十六宫都是春也。况气发神凝之际,神气混合一处,息亦随 之不动,大似口鼻无息,非无息而息归于气根矣。
元气发生于气根,呼吸之气亦根于气根。当元气动时,原拟外出,神一凝于气根,元气自不能向外,仍与神相合一处。息为神气所吸收,亦同神气相依相抱,三家相见,五行攒簇,此乃结丹之正功,亦即和合凝集之要道也。古云”胎从伏气中结”,即此义也。又曰:”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 但此处伏气,非同强闭气也。
大道合乎自然,一有勉强,便非正道。此处伏气乃自然而然,何也?
当元气发动,本欲拱关而出,因凝神于气根,元气亦自同归本穴, 神与气既相结合,是以息息归根,正所以以风吹火也。火得风吹而愈旺,故能炼此精化为气耳,純是自然而然。
何者为火?即神是也。
何者为风?即息是也。
以神合 气,以息合神,即是火炼也。道书所谓武火者即此也。何谓文火?即气不动时寂然朗照之谓也。最要紧者自然不自然耳。
何谓自然?
凝神时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无 过不及,方合中道。如沾则著迹,非道也。脱则落空,非道也。不即不离,亦是此意。总教合乎自然,顺其机缄,更无一点强 制硬迫,方是清静无为之大道也。静时固静,即动时我自凝抻气穴,以待自返,是动亦静也。学人不 知天机活泼,一味枯禅,是以终落空亡。古人有胎息之说,世之学者竟将胎息指为数息,或在口鼻间调息,岂知皆非也。胎息一节,即看小儿在胎时, 即明此理。
何也?当小儿在母腹中,并非从人口鼻呼吸,惟脐间一带与母相通,是以母呼亦呼,母吸亦 吸。学者能凝神合气,口鼻之息亦自返回气根,不 从口鼻呼吸矣。故丹经谓真人之息以踵,夫踵者深之之义也。神气相合,息亦伏于气根,若无息者然,所以谓之胎息,又谓真人呼吸。世人不明息之真机,或以数息为调息,或以闭息为伏息,并不知气乃自伏,息乃自定,勉强为之,皆失自然之妙,是以终无成就也。

【注释】此节为道家气功炼精化炁入手功夫,言简意賅,此中详细节次,见于下文。


三、凝神炁穴息息归根


【原文】我今从”凝神炁穴,息息归根”八字详 为解释。夫凝者聚也。神者心中之正念也。炁者先天之真炁也,无形无象,生于虛极静笃之时。穴即 生先天炁之本根。所以凝神入炁穴者,即将我心中 之正念,凝聚于炁穴,不令神往外驰。神凝则火聚, 火聚于下,水自上升,此水火调济之要诀,亦凝神 炁穴之妙谛也。息者呼吸也。息息者,绵绵不断之义 也。归者返回也。根者基本也。息息归根,即呼吸不离 生炁根本,若存若忘,似有似无,昔所谓胎息者是也。

【注释】炁穴即下丹田。息息归根即胎息,而胎息则为凝神入炁穴得效的主要标志。!若终无胎息发生,则神必已外驰而未入于炁穴。

【原文】初学坐以定息为要,以止观为主。止者 何?将我真意止于至善地之义也。观者何?将我目 光温煦至善地之义也。目光真意常常止于斯,自然 真息得定,自然身心得静。由此静中动而觉者,方 是活泼天机。能将此机用真意逆归造化炉中,使神 炁合抱,积累曰夂,真种始产。此入手要诀,君其记之。

【注释】至善地、造化炉均指下丹田。

  【原文】如凝神一事,不必太急,但将目光朗照 下田,心亦随之俱到,要紧识得这个朗字。朗则神

清,而不至流于沉睡。朗则气爽,而不至渐入昏粍。 如晴空明月,无云翳遮蔽则朗。凝神亦应如是。学 人不识朗字之妙,一入蒲团,神即驰去。初坐禅床, 念竟纷来,此无他,失朗照力也。苟目光朗彻下田, 性光亦随之凝聚于气海,如宝镜高悬,一切阴魔, 无不顿化于无有。然亦!须俟精神充足时去坐,方为 有益,否则,群魔用事,慧剑无所用其力,足以授魔一柄矣!故高士哲人每遇睡足之际,神清之侯, 正襟危坐,先令神蛰于内,不使光泄于外,自然一 片清虛之气,氤氳于两间。如此凝神,自得其妙。 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亦无益也。是以凝神 须识窍。能识得窍自得其妙。老氏曰:”玄之义玄, 众妙之门”。一言道破天机。

【注释】反复言一”朗”字,学者自易体会凝神之义。 

【原文】在常人不知静观,未能凝神,故此气仍从口鼻出入。知道之士静观窍妙,神亦隨之定于此处。神为一身之主宰,神定于此,息亦隨之定于此, 所谓心息相依者此也。神不依息必外驰,息不依神 难自伏,是以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 始归大定。但能静观凝神,即能得此效验,决非剁 有奇法也。神息依恋,腹自温暖。先天祖受此煦 育而后始发生焉。此气一生,气机先动。机一动, 神即觉。丹经所谓时至神知,即此时也。此机既动,气亦随之外涌,我以元神寻其动处,即得着气根矣! 既得着气根,便以此处为安乐窝可也。神既以此为 家,息亦相伴不去。神息既相合,元气受息之吸收, 亦自返回本拫,二气相接,常自氤氲恍愧,故(《入 药镜》曰:”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即指此也。神者火也,火生于木。气者水也,水生于 金。意者土也,神为之体,意为之用,其实神与意 一也。三家相见,即是五行攒簇,如孙悟空压到五 行山下,即攒簇五行之义也。金受火制,不得外驰, 即是悟空被山所压。五行既合而为一,真息亦相依 而不相离,此即伏气之真功。丹经云息息归根,亦 即藏伏之义。功夫到此,自然如是,决非勉强可知也,《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不伏而欲结胎,未之有也。

【注释】气机一动,我以元神寻其动处,得着气机便以此为 安乐窝,真息亦相依而不离,此是凝神炁穴息息归根之要决。
 

【原文】人人都说道在眼前,究竟眼前是个什么? 回光返照是下手功夫,不是道。而道在眼前,回光 返照在气穴,气穴在眼下,非在目前。要知在眼前 的是个什么,即纯阳所说”温温铅鼎,光透帘帷”,此光非在眼前乎!故修道之士一遇此光发现,即知是真种出炉。!当此时吾之元神凝归气穴,神返气自回,再加以息息归根,与元神元气相依相恋,呼吸既与神气合一,始为真呼吸,有此真呼吸,口異呼吸自断矣。此是天机,勿忽略看过。

【注释】吕纯阳《沁园春》词云:”七还丹,在人先须炼已 待时。正一阳初动,中宵漏永,温温铅鼎,光透帘帷,造化争驰,虎龙交媾,进火工夫。牛斗危。曲江上见月华莹净, 有个鸟飞。当时自饮刀圭,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木金间隔,不因师指此事难知。道要玄微,天机深远, 下手速修犹太迟,蓬莱路,仗三千行满,独步云归。”温温铅 鼎谓产铅之鼎、温铅之炉,铅指先天真气。光透帘帷,即内 视有张幕垂帘之象,真阳之光透之。

四、制魔之法

【原文】炼丹之士以睡魔为第一关头。须知此魔乃我之阴气。阴多则睡,阳多则醒。坐则入于睡乡,非丹家所宜。能打破此关,余无难事矣!然非不令寝眠,惟静坐时最忌昏沉,故丹经云:”运罢河 车君再睡。”观此可知矣。但此睡魔,制伏自有善方,每于静坐时,凝我微细之神于气穴,心目所在,坦坦然然。惟当此理欲相争,不能无妄念发生,但念一 生,即以朗朗性光照之,亦隨生隨灭。每一生一照, 一照一灭,使生无所生,照无所照,则睡魔无所用力,始获入大静。入得大静,始能见得真动。见得真动,始可采运周夭。到时神而明之,自能入妙。当坐时,只知凝神,不知所以凝之之法,是以念生而不能止,神驰而不能收。念不能止,则观不 能正,神不能收,则止不得所,是以不入昏沉,即 生烦躁。入昏沉则神无所依,颠倒梦想无所不至矣! 生烦躁则性不耐久,而旋坐旋起,不得真定矣!故 道无他术,只在寂照得所,得其所止,则须臾莫离, 不即不离,始能不沾不脱。稍放空,则入于荒渺, 稍着迹,则败于凝滞。非如秋月映澄泉,不足朗彻其妙性,非如旭日映红梅,不足融和其祖气。独惜光阴虛掷,不能力行实践。

【注释】初学者每因昏沉与烦躁而不能入静,为魔障所制,遂至半途而废,此许多人虽有练功之心而未能坚持,或虽坚持 而未能收效之由。此段教人捷法以制魔障,克服昏沉与烦躁,实为入门之要诀。

五、恍惚真义

【原文】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无物,恍惚者谁也?修丹者修此恍偬,学道者学此恍惚。昔日师赐 余诗一首曰:”知君夙植英炅骨,所以教君心恍惚。 含光殿上水晶宫,分明指出神仙窟。“余得此诗之后, 始知恍惚者真阳发动也。第三句分明指出真阳之气, 即水中金之一物,成道由此,得丹由此,非神仙窟 而何?君不见崔公所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 常似醉”之言乎,醉即恍惚,恍惚即醉,是醉与恍惚是一非二。言醉亦可,言恍惚亦可。但先天不能 与后天相抱,虽恍惚、总非恍惚;果能先后打成一片, 虽不欲其恍惚亦不可也。观此始知道是自然。惟识 神不去,总难入得大静。君果知二炁之所用否?夫 无中生有者先夭也,息息归根者后天也。盖先天之 炁原无形象,非虛极静笃不生。后天之炁本有形象, 然非至于无形无象则不能用。向言恍惚,非真恍惚也。夫恍惚者,!乃先天炁生,后天气接,二气旋转,始生恍愧。先天炁非后天气温暖不生,亦非后天气相恋不住,故先天炁之行止,惟听命于后天焉。若 以口鼻呼吸为后天气,试问口鼻与炁穴相隔甚远,何以能相恋而不相离也?惟真息不在口鼻,而 在炁穴,息息归根,即是由炁穴呼吸,而不着于口鼻也。

【注释1恍惚一词出自《道德经》二十一章,原文为:”道 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 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段文 为历代气功家所引用。“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为汉钥崔希范所著 《入药镜》首句,据说吕洞宾初闻道而未甚精明,及见此句 而后深悟成道。

六、玄关何物

【原文】玄关为何物?《易》曰:“诚性存存,道义之门。“既知为道义之门,是知其窍也。要知三教圣 人无不从此而出。孔曰:密户。释曰:玄关。道曰: 玄牝。皆指此也。至于初步功夫,孔曰:退藏于密。 释曰:北斗里藏身。道曰:真人潜深渊。皆凝神入 炁穴之一事耳。儒不得密户,则不可以为儒。释不 得玄关,则不可以为释。道不得玄牝,则不可以为 道。得其门而入,安身立命有所矣!不明此窍,胡乱摸索,到底不能成功。故老氏曰:”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

【注释】此窍平常无形无象,既为凝神入炁穴一事,亦不能理解为炁穴即玄关,炁穴多指下丹田,只有行功时神与气 合,无中生有,玄关方现。

【原文】未用功之先,原无此窍。必凝神于下田, 使性光目光常常观照,暖气一生,此窍亦辟。但能 趁其辟时凝神于内,行坐不离这个,方能成漏尽一通。不知其窍将何以还丹者哉!但此窍辟于动时, 能觅其动处,即得着玄窍矣!得着而后须常潜藏干 内,一时离了此窍,即是离了道矣!故《中庸》有 “道不可须突离也”之说,即指此事也。何也? 一离此窍则神驰矣!神驰则火寒矣!丹经云:”玉炉常 使汤温暖,金鼎莫教火微寒。”能知此义,方可言道。

【注释】凝神观照下田得法,玄窍乃辟,辟即开,开即动,即静极而动、无中生有之义。正所谓炁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觅其炁动之处,潜神于内不须臾离,此乃练功机微。

【原文】要知静观到至虛至极处,自然静中一动。

此一动即天机也。能知动从何处动,迹而寻之,则知玄关,不在静中见,而在动中求也。靜者阴也, 动者阳也。一动一静,而阴阳可以和合。惜乎今之 学道者,不知静中求动,偏向头上加头,无怪始终不能得其微奥也。如”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 似醉”之句,人皆不知何以为先天炁?何以为后天一味枯修瞎炼,到老未知道其中滋味。岂知先天炁,即坐到静极,忽然一动,此动即先天炁也。 先天炁既动即欲拱关而出,我以目光靜照动处,后天炁自然与心相依,亦回至动处也。真息既与先天炁相接,即是后天见先天也。二炁相接,便觉恍恍惚惚,似乎有物;杏杳冥冥,似乎有信。此乃先 后天二炁相吸恋,故如醉如痴,已入无何有之乡,不知有人我之相、天地之形色也。功夫到此,方为得 手。试坐十日,能将心中一切尘埃扫尽,回两目之光下照丹田,不即不离,即则着于相,不能得其微妙,离则流于空,不能合夫天机,必也冲而用之,虛以恃之,至沖至虛,自有真机发动。能知机动于 何处,便识得佛家不二法门也。我能顺其机以合之, 即是釆取妙药之大道。

【注释】静极而动,乃先天炁之动,我即以后天呼吸相接, 将呼吸随寂照入于动处,则真息遂生,鼻息化无,如痴似醉,是为得手。

【原文】第一下手必先观照下田,如月映秋潭, 虽有实无,虽无而实有。照至至虚至静,忽然一动, 恍惚似有朕兆,此即玄关开辟时也。乘其开辟之际,而凝神入于其中,方为得着窍妙。况此时有无穷消 息,如丹田发暧,耳后生风,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皆一阳初动之微机也。识得此机,方可学道。不识 此机,则为当面错过。故白玉蟾有云:”自得仙师真 口诀,只教凝神入炁穴。”明明说破天机,惜乎学人 轻轻看过。不知凝神,坐到老死,亦无丝毫之益于我。故又曰:凝神须知窍。然神即妙明真心也。凝 即聚也。窍即玄关也。以神存乎窍内,即是凝神入炁穴,但学人皆不知窍,是以无从结丹。要知 窍平时原无形迹,非坐到静极生动时,此窍不开。 静中忽然一动,此何故也?阳气欲拱关而出也。藉 此阳气外出之际,缓缓以目光下照机动处,便是得着窍矣!我之神既凝乎其中,动气为神所吸收,亦自返回本窍,神恋气,气抱神,二物氤氲,方是真阴真阳交配也。非经阴阳交合而后不能产真种,此一定之理也。如人之祖炁原不自生,必藉神光煦照,而后气机发动,同此一理,更无他说。

【注释】静中一动,阳气欲出,我即凝神于动处,遂吸引阳气返回本窍,方能阴阳交合,使神气打成一片,此神返身 中气自回之理,亦一机微,学者须知之。


【原文】凝神到动处,即是以火就水,以日就月,以神合气。我之元神凝于动处,动气亦自转回,与神融合一处。天地合而后雨泽降,夫妇合而后家道昌,神气合而后真种产,同是一理也。《易》谓一阴 —阳之谓道,而后学闭目枯坐,不辩阴阳,安识造 化?无怪徒劳精神也。常常凝神,自然命基坚固, 惟恐初坐不耐清寂,终亦无所益也。!不怕事繁,全在对境忘境,否则,心烦意乱,不能臻于大定,非 保身延年之大道也。

【注释】此段举例重申阴阳和合之理,教人欲知玄关,须辨阴阳。 

七、周天功法

【原文】小周天行于真种入炉之后,阳火发生之时,顺其生发之机,以神而引,以息而吹,火受神 息引吹,自然上升。但不必论其爻象,限其时刻, 有上行之机,则引上行,有定静之机,则听其定静, 总是动而后引,静而后定。不动引之无益,不静定之有损。无论动静,均须顺其机而为之,方合乎自 然也。虽用神引,亦不可着;虽以息吹,亦不可滞。 当升机发动之时,元神仍凝玄关,稍分其神以引上 升之阳火。息之吹逼,非息能随阳火上升也,不过 稍着意于吸机,呼则听其自然。息机虽向下,而阳 火受真息压迫,反转而上升也。用神用息不过如是, 余此听其自升自降而已。因此阳火发于玄窍,止于玄窍,经过一周,故曰周天。如日行一周经十二时、 故丹道又以刻漏误之,真可惜也。丹经每谓周天必数三百六十息,方足一周之数。

 余谓但行一周,即足三百六十之数。譬如此钟大针 能统一周,即是十二点钟,何必再数分妙,徒劳神思乎!至中间三十六、二十四等说,均是设辞,并 非令学者遇阳升时真数三十六,遇阴降时,真数二十四也。气自尾阆上升绝顶,因其升故曰阳;自绝项下降坤腹,因其降故曰阴,其实只一物耳。至换卦抽爻,亦是此义,不过虚比,安有爻象之可言哉!由是而升,即为进阳火,进至乾顶,转而下降, 即为退阴符,降至本穴,即为归根,又名送人土釜。 封炉者即归土釜。恐其走失,以意而守,以目而照, 先存后忘,合乎自然,即封炉之要诀也。由是药生 则采,入炉则炼,归根则封,以至生无可生,采无可采,而内阴自缩,又应停运以止火矣。止火有时, 不到其时先止之,则漏尽未证。至时而不止,则火燥丹老,仍难成就。丹经云:采取以升降,由督脉上升乾顶,从任脉下降坤腹。然督脉在何处?在丹田后弦,上通三关,进阳火之道路也。任脉在何处?在丹田前弦, 上通乾顶,与督脉会合,此乃退阴符之道路也。小周天乃有为之天,大周天乃无为之天,此所以有大小之异耳。!采药不问大小,均无別径。惟采小药时, 实不觉有药,而意似有药,非如釆大药时有形有象。 但采小药后,非起火不能溶化阴质。火在何处?药中有火焉。药在何处?火中有药焉。起火于何时? 药入炉后。运火于何处?尾闾穴间。至此自有真机,顺此机而行,神守丹田,意驭真气上升,虽藉呼吸之力,亦不可著于呼吸。此时务要著力先天之气, 后天之气稍为关照而已。但先天气上升时,本有行住之机,动机现可以行,静机现可以住,行时以呼吸之数规则之,一吸一升,是知非一吸可升至乾顶。 一呼一降,亦知非一呼可以降至坤腹。况上升时有沐浴之说,此时不可起火,必须静俟机动而后行, 方不背乎自然。况呼吸均有责任,上升时吸为主, 呼不过从之而已。下降时呼为主,吸不过从之而已。 不但升降有沐浴,呼吸之间亦有沐浴。及用事时呼 从之,呼即为沐浴。呼用事时吸从之,则吸亦为之 沐浴。至于釆取升降,真种一发生,即一升降,亦 名抽坎填离。至抽尽砍阳,填满离阴,精尽化气, 实有止火景焉。初下手凝神于气穴,神凝则气生,气生则机发, 此又静中生动时,也。要知此动!!乃微阳耳。《易》曰: “初九潜龙勿用”。即此义也。学人不明此理,往往一遇动机,便去升降周天,徒戕真机,与道无益,此犹是稍明道理者。如子并不知机,稍觉下部发热,便去强行周天,以咽津为得丹,宁不大可笑乎!当微阳发生,只可以神逆归原处,以涵养之。时来时凝, 迨至阳气充足,自然有药产之景,如光透帘椎、火珠上驰、耳际风声、暖溢四肢,此皆药产之景象也。 见此景象,正好将药采归玉炉。采即以神息归根, 药亦自返本穴。药归炉后,移时炉中火发,此乃升降之真机耳。药不归妒,!万勿先行搬运。此间不容毫发,非有心人不能明晰也。六袓曰:接引来机。 《易》曰:见机而作。此皆提醒学人,临时不可忙 乱,必顺其机而行,如冬至阳气不今升而自升,此亦自然而然,非人力所能助也。我能升降一任夭机, 方为法天也。若天法自然,而人妄自搬运,乃违天也。 何谓止火?止火者是大丹已成,不行周天大候也。老子曰:知止不殆。盖言丹成当应时止火,以免伤丹之虞。但止火亦有时,阳光三现即其时也。 当从阳光二现时止,至三现后宜采大药,又有七日天机生焉。何以又必得止火?气足则精尽化气,向之所以 用火者,炼此精耳,精尽化气,则是无精矣。无精可炼,则火亦无所施矣,是以有止火之事。然止火者,非不行火,不过不行呼吸之火。若此时再用呼吸,再鼓棄#,再行周天,丹已成熟,再加烹炼, 未有不伤丹者。古云:还丹未炼急须炼,炼了还须知止足。盖此时阳关已闭,无精可炼,即当停止呼 吸,以待天机。然停息非不呼吸也,惟不以呼吸催逼,再行周天而已。止火之后,自应寂然定静,呼吸似有而似无,神炁似守而非守。古云:定里见丹成。至言也。但此时不加以温养,则大药不生,是以采大药尚有天机也。

【注释】以上言小周天功法,本乎自然,升降俟机而行, 切不可强行搬运。至谈及不论爻象,不限时刻,则一破古来惯例。阳光三现,乃止火之景,若到四现,丹已老而不中用。 此段即百日筑基之功。

 

【原文】何谓七日夭机?此乃止火后采大药之事。盖以大药既成,必须服食而后能点化阴质,成全纯 阳之体。虽以七日限之,身体健、功夫纯者,或二、 三日,或四五日,得之者亦有之,不必七日也。惟药 已成形,犹隐而不露,必以目光静观中田,昼夜不怠,大药始生焉。吾有一偈,录之可也。诗曰:”大药原来容易求,静观两间莫停留。精神团结成丹后, 千道金光射斗牛。”观此可以知采大药惟在静观中田 耳。大药生时,六景先现,如丹田火炽,两肾汤煎, 耳后生风,身涌鼻搐,脑后鹫鸣皆是。然大药发生,只 动于气穴。惟气穴间有四条歧路,上通心窍,前彻阳关,后通尾间,下连谷道。四窍之中,惟谷道危险。大道由气穴发出,上冲于心不受,前至阳关不受,后至尾闾 不通,即欲下奔谷道。此时当紧撮谷道,勿令外泄,势必转向尾间,仍不能过,不必强引,但以一意静守,俟其动而后引,自然冲开尾闾,升至夹脊,又不动矣,仍 须待其自动之机而后引之,自然沖过夹脊,而升至玉枕,又不动矣,亦如上法引过玉枕,升至绝顶,下至印堂,又不动矣, 须待其自动之机而后引之,自然冲过印堂,下入重楼,点化阴质,而以上下田为一境界,作十月温养 之基矣!但过关时,上而鼻孔,下而谷道,均极危险。 谷道既有紧撮内中提之诀,印堂须用夹鼻牵牛之法, 脱过此险。不但此也,大药过关之时,更须以神主宰于中,以意引药上升。丹经所谓两相知之微意者 此也。尤恐其不周密,更当谨闭六根,使无外驰之 虞,庶几其可矣!何谓六根,眼、耳:鼻、舌、身、 心是也。内视返听,则眼耳无漏。夹鼻舐腭,则鼻 舌无漏,撮谷道却念虑,则身心无漏。六根既固, 大药无漏。机动则引而行,机息则守其静。既不着 于千意,亦不驰于意,自然而然,无为而为,过关服 食之道毕矣!大药过关乃自古不传秘密天机。虽有五龙捧圣之喻言,芦芽穿膝之巧比,折芦过江之假托,均未 敲破骨髓。余不惜苦口,为君等再言之。如五龙捧 圣者,五即土数,龙即真意,圣即大药也。概言以 真意而釆取,捧过三关九窍,至乾顶而后降中田,正 所谓乾坤交*罢,一点落黄庭也。从此守中下二 田为一,存养十月,身外始有身矣。然大药上升时, 虽用意领,勿着于意,顺其自然之机,机动则随之 动,机静则随之静,以定静守,以温照俟,自有当动当静之机来。此机一来,则随其机而已,不沾不脱,渐为真诀。如芦芽穿膝,芦芽即喻大药,穿膝 即穿过三关之意。千比万喻,总是述明过关服食之 正功。过江者亦采药过关之义。须知芦上达摩即真 意,芦即大药,江喻三关。采药用真意,过关亦用 真意,但踏芦过江而不沉溺者,亦正不沾不脱之妙用也。沾则沉,脱则离。既无舱舵又鲜橹浆,一芦浮水,能不任其行动自如乎。故芦行吾行,芦住 吾住。然芦之行住,究谁使之行,谁使之住耶?

抑其行也不能自行,必待水势流动而后顺之行,亦不 能自住,必待水势平静而后随之住。亦如大药不能 自行,必待真意宰之,呼吸吹之,大药始能过得三 关。惟过关时有两处危险,上下鹊桥是也。盖以药 至尾闾,欲从便道而出,吾当以法器抵之。药至明 堂,欲从双孔而泄,吾则以木夹备之。防危至当,药无走失,始不负心苦一场也。

【注释】静现七日(俗称坐关)再俟來复之机,即大周天 功夫,丹书喻为五捧圣。古人习练此段功法时,须有道侣在旁守护,以防外扰及练功者一旦昏睡而及时唤醒之。中丹田当在两乳之间膻中穴深入一寸三分之绛宫处。静观中田为此段功法要诀。黄庭在脐上心下,即下丹田上。上鹄桥在眉间至鼻孔之间的鼻梭骨内。下鹊桥在肛门至尾椎骨之间。

八、养胎功法

【原文】大药入中宫后,仍以寂照为主。但此时之寂照,必寂而照,照而寂,不寂不照,不照不寂。 寂照至极处,自有天然之火候,自然之运动,不须 神驭,不须息吹,天地之气自行运用而不息也。 惟寂照时,必神虽居中田而必合下田,化一虛空境 界,始成一大圆镜矣。若仅滞于中田,不能连合下 田,则二气不能随时生发,涵养我之元神,亦不合 玄妙夭机。故服食后胎神大定,失于寂照,则二气 不畅旺。二气不畅旺则不能资养元神,是以寂照为 养胎之本。初入定三月,二气仅动于脐轮之虛境, 迨定照到四、五月,二气受元神之寂照,服食巳尽,而归于灭定。元神得二气之资养,圆明不昧,而得 证真空。气息既定,食性已绝,光灼灼、园陀陀, 只存一寂照之元神而已。寂照至-六、 七月,而元神独明,昏睡全无。寂照八、九月,万脉归源,寂然大定。寂照至十月,阳神已足,智慧丛生,六邇俱见,一镜独明,惟慧而不用,始完成胎圆之果,否 则,用其慧则累其圆明,非所宜也,古曰:一年沐浴防危险。盖防危险者,防其十月之中沐浴有所失宜,寂照有所疏漏否。沐浴失宜,则气息难以尽灭。寂照疏漏, 则昏沉不能尽绝。是以气息有丝毫未灭, 不能纯其阳明之神。昏沉有丝毫未绝,不能证其胎圆之果。必须寂而又寂,照而复照,必待食脉两绝, 昏散全无,而后可以脱其胞胎矣。惟沐浴二字,学 者多起疑义,不知沐浴即温养之意,温养即寂照合宜也。十月养胎全凭寂照,但将昭昭之神与中下二 田化一虛空境界,浑浑融融,无人无我之相,熙熙 皞皞,无散乱之机,愈寂而愈妙,益定而益微,此 乃十月沐浴之真功,防危虑险之妙道也。

足见十月功夫,纯是沐浴温养大周天之火候, 亦是自然运动,非同小周天之用呼吸也。必须文火 温煦,时时刻刻不可意乱。意乱则火散,火散则丹 驰,是以无为而守,似有似无,既不可着相,亦不 可落空,总要活活泼波,漾潇洒洒,始为得法。待 昏沉全无,自成纯阳之体。阴气尽化,自无食魔之 扰矣,但看功夫如何,如能如法行去,三、四月 即可绝食。至胎息之诀,到时自明,果能功夫无错,五、六月即可停息。至十月满足,六通已证,满天飞雪,即是出神景矣!

大药服食之后,静中忽而生动,只有顺其动机, 用意引之上升,如大药服食状,由明堂下降中宫, 与我道胎合而为一,使不外驰,此即收而藏之之法。不但此也,静到极处,尚有两道动气,从涌泉穴同 时上升,至尾闾合而为一,上升至绝顶,复从明堂降下,入于中宫,亦与道胎合而为一。但收服食后之 动气,须稍用呼吸顺其阖辟之机,鼓荡浑身之阴气, 不可过于用意,以免伤胎之虞也。即如初脱胎时, 所现之金光,本我原有之灵光,亦必须用法收回。 若不收回此光,何以做到形神俱妙之境?但收回此 光时,必须将我法象注于光中。我之法身定于光中, 由法身将此光收入法身之内,再由本性收回法身, 定于泥丸。以上所言诸条,于结胎后初次之动机, 乃是炼形之本。静之又静,又有二气由丹田先后而上升,静之日久,又有二气从涌泉穴而上升,此皆 万脉归源之时。见此诸境之后,必然息无脉绝,永归大定。此皆自然而然之动机,当此机之来,不过 顺其机自然引归中宫,凡所谓收者皆收之中宫。又必 用意而收,是以金丹始终不能离意,直到还虚功成, 我与虚空打成一片,而后再由泥丸宫入于性海,养至金光万道,直冲斗牛。

【注释】伍冲虚于《仙佛合宗》中解释为何此段功法守中下田合而为一时说:”初行大周天之火,元神虽居中田,却连 合下田二炁以为妙用。必元神寂照于中下二田,相与混融化 为一虚空之大境,使二炁助神结胎,故二田皆是落处。若拘守于一田,则神有滞碍,而失大圓镜之智用矣”又伍冲虚在同书解释六通道,六通者,漏尽通、天眼通, 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境通是也。”养胎功法即炼炁化神阶段。

九、出神功法

【原文】神全胎足,正宜脱胎,但须审明阳神是否真正纯全,而后方定上迁与否。必须无一点昏沉, 无一丝散乱,阳神始纯,方宜上迁也。但阳神上迁 于泥丸,非滞于泥丸,惟将一阳神寂照于泥九,相 与下二田化一虛空境界,为存养之全体,乳哺之首务。存荞功纯,出神景始至矣!何为出神景?即六花 纷飞也。见斯景而后即可以灵识。出神泥九以外,随出随收,不可不慎也。或出一步而收,或数曰而 —出,总须少出而多存养,方合玄妙天机。惟当以 太虛为超脱之境,以上田为存养之所,愈出愈熟, 愈出愈远,久而阳神充足,自通变化。初出神时, 但知隨出随收,慎勿贪景贪玩。出时宜暂而不宜久, 宜近而不宜远。由暂而久,不致迷而忘返。由近而远,不致迷而不归。或见美色,或见宝贵,或识神来魔,慎勿认作真有,以败我道也。无论见诸何等稀奇之物、可欲之事,均应一笔扫尽,稍有希冀,便着魔障,可不慎欤!

十月胎功,炼气化神,神足迁之上田,以尽乳 养之道。夫乳养者,非真乳养,乃藉名乳养,以使 神全还虚。亦如小儿乍离母胎,非善护持,不足养 成强徤身躯也。但神未完全,必须时时照顾,念念 护持。伹不可著意于念,一著于念则不能还虛矣! 亦不失意于念,一经失念,神即驰散。是以善护持 者,必将此一点真神寂定于泥丸,存之似有,守之似 无,虛而又虚,空而又空,始臻妙道。伹不知出神 法,亦不能造成此道。出神收神之法,非指破玄微, 不能证于化境。若不知出神有时,收神有法,亦难 顿超上乘。然出神在何时?难言矣!神完自有光 现,或金光,或白光。

此光一现,便知神全。当此 时莫教光散,须用收念之法,凝神光中,引入性中, 仍归定静。阳神初出,三两步即可牧回,纯养一七 再出,二七再出,三七、四七亦然,必至七七四十九日,阳神始老练矣。四十丸曰之后,神通广大。 虽然,此时宜慧而不用,始入妙化。神常宿于泥丸, 寂照而双忘,定静以寂灭,如是者三年。至九年还 虛,自是与太虛合体,虛空即我,我亦虚空。若著意于虛空,则是又有一虛空矣。又有一虛空,则是 虛空仍为虛空,而我仍是我也,不能合成一体,将何以与虛空打成一片?

出胎之时,有出胎之景现,白雪缤纷,此出 胎期也。然出非自能出,以意引而后出也。若谓自 能出胎,篮养素拘滞不得出者数月,必待钟、吕二 袓点破玄微,而后得出。如人间受生必用受生婆, 盖以产妇不能自剪脐带也。是以必用稳婆。吾辈道成出胎,虽无脐带之可剪,然出胎之时,亦不能离 于母也。母在何处?心中之性灵也。当出神时,非本性尽灭也。不然—出一收者谁也?吾之化身,岂 但化一身,千百亿化,总在一意之作用耳。要知道 胎圓满,出胎之后必须由近而远,由暂化久。初出 神,仅二、三步即可收回。但收神之法乃万古不传 之秘,稍纵即逝,最宜留心者此也。设见顶际现出 白光如轮,吾即用意稍稍引之,神即随意涌出,凝 聚轮中,即应用意缓缓收之,使目观心,神亦缓缓 归缩于内,再用入定之法,一定七日而后再出,由 近而远,缓缓熟习,然总不可离我五尺以外。稍为 迟留,仍即收回。再定七日再出,然而不能过七尺 之外。稍为迟留,仍即收回。以后一定十四日一出, 或一定二十一曰一出,或一定四十九曰一出,或一定九十八曰一出。定日愈久愈妙,慎勿急急,是所切要。三年以后,慧力乃定,神亦坚固,飞腾变化, 任意所为。若于三年以内矜奇好怪,任意化身,反减慧力。故慧而不用,方成大慧。

【注释】阳神乃先天一炁。张紫阳《悟真篇》云:”三家相 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婴儿、圣胎, 阳神一物也。清鹤*子《唱道真言》、刘一明《修真辩难》亦 均认为阳神是一团真气结成。请参阅《道门阖辟仙功》第八,第九章和《传统龙门养 生功》第六章及其注释。出神为道门养生气功的最高理想,录此使读者得窥功法 之全程,并作为参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行者博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xzbk.com/post/14.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贾题韬论丹道及他师父赵升桥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道乡集 选注(邱陵)” 的相关文章

贾题韬论丹道及他师父赵升桥

贾题韬论丹道及他师父赵升桥

      附云鹤:据贾老讲,赵升桥是双流县人,先前做米生意,五十岁开始修道,七十岁时修成。赵升桥的修道过程是十分传奇的。有位道士在他兄弟家作客一个多月,有一天晚上,电闪雷鸣,大雨瓢泼,翌日,他的兄弟与道人皆不见了。赵升桥心想,难道我的兄弟被那道士骗走了?他心中顿感窃喜...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